35(t)坦克是捷克在1934年研发,1935年定型(LtVz35)并开始量产的一种早期坦克,1939年德军侵占捷克后改名为Pz.Kpfw.35(t)纳入德军现役。
35(t)坦克在1935年至1938年间生产了424辆,作过一些改型,1939年德军接收了219辆,装备了德军第1轻装师,先后参加了入侵波兰、法国和苏联的作战;该型坦克在火力和防护上都超过了当时德军的Ⅰ号和Ⅱ号坦克,在战争初期起过一定作用,后来随着战争的发展,这种坦克的装甲与火炮已完全落后,根本无法与苏军和盟军的坦克对抗,到了1942年,这种型号的坦克就停产了,战场上余下的坦克则改作训练与非战斗用途,也有一部分被斯洛伐克和罗马利亚军队使用到战争结束。
技术参数:
车长:4.9m, 车宽:2.1m, 车高:2.35m, 车重10.7t; 乘员4人;
发动机为120匹马力,最大时速:35km/h, 最大行程:190km, 涉水深度为1m;
装甲厚度:正面25mm、侧面16mm、背面12mm;
武器:一门37mm KwK34(t)坦克炮,二挺7.92mm MG37(t)机枪。
侵占捷克后,德军征集了219辆35(t)坦克,其中大部分分配给德军第6装甲师(原第一轻装师),参加了入侵波兰和法国的行动,继而又参加了入侵苏联的战斗。第6装甲师在闪击法国中,曾快速地突破了法军的防线,俘获了近1000名法军官兵。后来进入东线战场上作战,在苏联严寒的天气中,该型坦克的动力装置故障频发,严重影响了战斗发挥,而面对苏军坦克装备的加强,该型坦克薄弱的装甲,已难以在战斗中生存,只能退出了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