Ⅱ号坦克

综述:

Ⅱ号坦克于1934年开始研制,样车(Pz.Kpfw Ⅱ Ausf a1) 完成于1935年10月,后经长达二年的不断改进,经过多个型号(a1. a2. a3.b.c)的测试,对传动轴、发动机布局、及装甲厚度等作了大量改动后,定型生产了A、B、C型,极大地提高了坦克的可靠性和稳定性。Ⅱ号A、B、C型坦克的基本参数区别不大,这3个型号的坦克一共生产了近1200辆,在二战初期,这些坦克是德军装甲部队的主力。随着后续的开发改良,后又生产了D/E型(快速攻击坦克)、F型、G型(轻型侦察坦克)、J型(VK.1601)(重装甲步兵坦克)、H型(VK.03)(轻型侦察坦克)、M型(VK.01)(轻型侦察坦克)和L型(VK.1301)。

Ⅱ号坦克有三名乘员,驾驶员在车体,车长和装填手在炮塔,他们和驾驶员用通信管沟通;坦克内装有FUG型无线电。

系列型号

外形特点:
  1. 悬挂系统内6个小负重轮轮用一条钢梁组合。
  2. 炮塔后部车体上有一凹位
Ⅱ号b型坦克(Sd.Kfz.121 Pz.Kpfw Ⅱ Ausf.B)

Ⅱ号B型坦克属轻型坦克

车重8.9t,长4.8m,宽2.21m,高1.98m,装甲厚度为5-14.5mm,发动机为135马力,车速40km/h,行程200km;武器装备为1门20mm口径的Kwk30坦克炮,1挺MG34机枪。

Ⅱ号B型坦克从1937年12月开始生产,一共生产了约100辆。

外形特点:
  1. 悬挂系统内由5个中型独立的负重轮组成。
  2. 另炮塔后部车体上也有一凹位。
Ⅱ号C型坦克(Sd.Kfz.121 Pz.Kpfw Ⅱ Ausf.C)

Ⅱ号C型坦克属轻型坦克

该型坦克车重增至9.5t,悬挂系统改为由5个中型独立的负重轮组成,其它结构、参数与Ⅱ号B型坦克基本相同。Ⅱ号C型坦克从1938年6月开始大规模生产,至1940年4月一共生产了约1000辆。

这是德军在二战初期投入战斗最多的坦克。

外形特点:
  1. 悬挂系统内有4个大口径、独立的负重轮。
Ⅱ号D/E型坦克(Sd.Kfz.121 Pz.Kpfw Ⅱ Ausf.D/E)

Ⅱ号D/E型坦克属快速轻型攻击坦克

车重10t,长4.6m,宽2.22m,高2m,装甲厚度为5-30mm,发动机为140马力,车速56m/h,行程200km;武器装备为1门20mm口径的Kwk L/35坦克炮,1挺MG34机枪。

它的悬挂系统内是4个双轮缘的大直径负重轮。原本用来装备轻装甲部队,但最后只生产了不到50辆。

Ⅱ号D/E型坦克主要装备于德军第2轻装师第66装甲营和第4轻装师第33装甲营。1940年3月起全部改装为喷火坦克。

外形特点:
  1. 悬挂系统内有5个负重轮。
  2. 炮塔后部车体上有一凹位。
Ⅱ号F型坦克(Sd.Kfz.121 Pz.Kpfw Ⅱ Aust.F)

Ⅱ号F型坦克属轻型坦克

车重9.5t,长4.8m,宽2.21m,高2.18m,装甲厚度提高为15-35mm,发动机为135马力,车速40m/h,行程200km;武器装备为1门20mm口径的Kwk L/35坦克炮和1挺MG34机枪。

Ⅱ号F型坦克重新设计了指挥塔,从1941年3月开始生产,至1942年12月共生产了524辆,尽管此坦克在东线战场上面对苏军坦克已显落后,但由于当时德军美甲师正地快速扩张,所以也只得继续生产这种坦克以满足装备的需求。

外形特点:
  1. 悬挂系统内采用大型交迭式的负重轮。
  2. 炮塔侧面有一个供乘员进出的紧急舱口。
Ⅱ号J型坦克(Sd.Kfz.121 Pz.Kpfw Ⅱ Aust.J)(VK.1601)

J型坦克属重装甲步兵坦克

该车是在不改变轻型坦克的基本特征下所作的最大更新,其前装甲厚度增至80mm,两侧和尾部装甲增至50mm,顶部也增至25mm,由此车全重剧增为近18t,尽管改动机马力增至150马力,得车速也只有32km左右。

由于该车车速过慢,完全满足不了实战的需要,因此在1941年至1942年间只生产了20多辆即停产。

该型坦克曾参加了德军第116装甲师在法国境内的军事行动。

外形特点:
  1. 悬挂系统内采用交错式的负重轮(注意轮子的结构与J型不同)。
  2. 炮塔上方有二个供乘员进出的舱口。
  3. 炮塔前只有1门火炮(后期型)。
Ⅱ号L型坦克(Sd.Kfz.123 Pz.Kpfw Ⅱ Aust.L)(VK.1301)

L型坦克车重11.8t,长4.63m,宽2.48m,高2.21m,正面装甲厚度30mm,侧面装甲厚20mm,发动机180马力,最大车速60m/h;武器装备为1门20mm口径的Kwk38机关炮和1挺MG34机枪,后期提升为只配备一门50mm口径火炮;该坦克可搭载乘员4人。

L型坦克主要用作执行侦察任务用,该坦克从1943年9月至1944年1月共产生了100辆(原计划要生产800辆)。

Ⅱ号喷火坦克

该车是在D/E型坦克的底盘上加装一个六边形的小炮塔,炮塔只安装一挺MG34机枪,而喷火器安装在车体前方挡泥板两侧的可转动的小型喷火塔内,喷火塔后方是储有300多升专用燃料,可供喷射80次(每次2-3秒),车体后部装有烟雾弹发射器。

车重11t,最大装甲厚度为30mm。

Ⅱ号喷火坦克从1940年5月至10月共生产了约90辆,参加了“巴巴罗萨”行动,但战斗表现交不理想。

Ⅱ号架桥坦克

该车是1939年2月在Ⅱ号A型坦克底盘上改装生产,并进行各种测试,但此车未见德军在战争中使用。

Ⅱ号工兵坦克

该车是在Ⅱ号C型坦克底盘上改装而成,它拆除了炮塔(拆除后的炮塔被用在防御工事作炮台用),改用了一个大的木制货柜箱替代,上面复盖一层防水油布,该车可用来运载装备和士兵。

Ⅱ号两栖坦克

该车是用Ⅱ号C型坦克改装而成,它在坦克车体两侧加装了浮架。图中两种不同浮架的两栖坦克分别由二个公司生产,上面一辆无安装外置螺旋浆,过水时需外力拖动;下面一辆安装了外置螺旋浆(由坦克改动机提供动力),过水时速有10km/h。

德军共改装了52辆两栖坦克,编入了为准备入侵英国而组建的两个特殊装甲营,后来由于入侵英国的“海狮计划”没有执行,1941年这二个营被编入第18装甲师第18装甲团参加了东线的战斗。

Ⅱ号爆破坦克

该车是在Ⅱ号C型坦克的车体后部加装了一个伸展出来的特殊装置,装置后部挂着一个用来放置炸药的装甲箱子,作战时,该坦克会驶近目标,将炸药放出后驶离,然后用无线电或电线引爆炸药。

1940年5月,有二辆Ⅱ号爆炸坦克(隶属第58摩托化工兵营)加入了隆美尔的第7装甲师参加战斗。

Ⅱ号炮兵观察坦克

炮兵部队由于缺乏战场目标观察与通讯车辆,在车体后部的发动机机舱上加装了一个FuG8型电台(外罩长方形金属容器),将其改装为炮兵观察坦克。

战场上的Ⅱ号坦克

二战初期,Ⅱ号坦克是德军实施闪电战的主力,波兰战役爆发时,德军一线部队7个装甲师和2个轻装师共有1000多辆各型Ⅱ号坦克,在闪击波兰中,凭德军的战略战术的优势,Ⅱ号坦克取得不少战绩,但由于该坦克装甲薄弱,在波军的火炮和反坦克枪反击下,竟然损失了80多辆。

西线战役开始时,行军装甲部队仍有Ⅱ号坦克近1000辆,在进攻丹麦和挪威中Ⅱ号坦克的20mm火炮在支援步兵作战中发挥了很大作用,登陆后的战斗中只损失了2辆。在向西欧挺进中,尽管面对有装甲与火力优势的英、法坦克,但凭着灵活的战术和强有力的空中支持,取得了压倒性的胜利,不过面对对方厚装甲的重型坦克,Ⅱ号坦克是毫无办法,且由于装甲薄弱,Ⅱ号坦克损失了近200辆(1940年5月底统计)。

在巴尔干战役中,德军6个装甲师共有约260辆Ⅱ号坦克参加了战斗,一共只损失了13辆,但却有37辆在1941年5月运回德国的途中,因为撘载的船只被英军布置的水雷炸沉而沉没。1941年2月,近百辆Ⅱ号坦克跟随德军非洲兵团来到北非沙漠,但面对英军装甲部队,德军的Ⅱ号坦克质量与数量都显劣势,战斗中共损失了近60辆。

在东线战场上,面对苏军的T26和BT类轻型坦克,Ⅱ号坦克都占有优势,但对T34和KV系列就无能为力了,在侵苏战争初期(1941年6月至9月),德军共损失了152辆Ⅱ号坦克;Ⅱ号坦克后又继续参加了哈尔科夫和斯太林格勒战役,1942年5月在哈尔科夫战斗中,德军Ⅱ号坦克(属第23装甲师201装甲团第1营)有摧毁了1辆T34坦克的战例,直到库尔斯克战役,仍有近100辆Ⅱ号坦克在战场上,但基本上已退出第一线的战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