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最早的中型坦克M11/39是在小型坦克的基础上设计的,但它的武器和装甲都很薄弱,到了二战爆发时,整车性能已经严重滞后;跟着意大利又研制了第二款中型坦克M13/40,尽管该型坦克仍有不少缺点,但性能已大大优于M11/39,后又根据实战情况继续改进,生产出M14/41和M15/42;这些M系列的中型坦克大多都随意大利军的装甲部队派往非洲战场参加战斗,但由于这几种中型坦克设计上都有些落后,特别是前期生产的型号,整车性能也只相当于德、苏、美等参战国的轻型坦克水平,因此在战场上基本上是处于挨打的地位。
M11/39是意大利生产的第一种中型坦克,主要作为步兵支援用。1937年就已经生产出第一台样车,但直到1940年才正式生产了接近100辆。
坦克参数:
车长:4.74m,车宽:2.17m,车高:2.25m,车重:约11.0t。
最高车速:33km/h,最大行程:约200km。
武器装备:1门37mm火炮;1挺7.5mm机枪。
装甲厚度:7-30mm。
乘员3人。
二战爆发时,M11/39整车性能已落后,意大利菲亚特公司于1940年推出第2款中型坦克,型号为M13/40;该坦克是在上一型号的基础上进行研发,但火力、装甲和动力都增强了,整车性能已有较大提升。
M13/40中型坦克产量较大,一共生产了约2000辆,是意军装甲部队的主要装备。
坦克参数:
车长:4.91m,车宽:2.2m,车高:2.37m,车重:14.0t。
最高车速:约32km/h,最大行程:约200km。
武器装备:1门47mm火炮;3挺8mm机枪(1挺为同轴机枪,另外2挺装在车体上)。
装甲厚度:14-40mm。
乘员4人。
尽管M13/40是意军最好的中型坦克,但其由于缺乏发动机滤沙器造成在沙漠作战中经常出现机械故障;且由于炮塔通风不畅,造成炮塔在开炮时烟雾迷漫。弹药的废气使坦克乘员无法承受。为了解决这二个问题。意大利又研制了第三种中型坦克M14/41,该坦克在M3/40的基础上增加了发动机的滤沙器和在炮塔内安装了通风装置,提高了坦克的可靠性和改良了坦克炮塔的战斗环境。
该坦克在1941至1942年间共生产了800辆。
1942年,为了继续提升M13/40,意大利再度推出了新的中型坦克M15/42。该坦克在前几型的基础上作了更大的改进,它的前装甲增加至50mm,侧面装甲也增加至42mm,火炮加长至40倍口径,并换用了192匹马力的发动机,使最高车速增至40KM/h。但该型坦克生产期限更短,在被德军占领前一共只生产了82辆。
坦克参数:
车长:5.043m,车宽:2.2m,车高:2.38m,车重:15.5t。
最高车速:40km/h,最大行程:约220km。
武器装备:1门47mm火炮;3挺8mm机枪(1挺为同轴机枪,另外2挺装在车体上)。
装甲厚度:14-50mm。
乘员4人。
尽管M13/39中型坦克已经落后,但在1940年7月,还是有70辆跟随意军到非洲比利亚参加与盟国军队的战斗,面对盟军的英制马蒂尔达Ⅱ型坦克,这70辆坦克不是被摧毁就是被缴获。
M13/40是意军用得最多的坦克,其安装的47mm火炮是一种性能较好的反坦克炮,这种炮射击准确,但发射的2磅炮弹的穿甲能力仍比不上同期的英制和美制坦克。该型坦克在1941年12月被派往北非作战,但仍有不少被击毁和被缴获,也有不少被缴获的M13/40被英军和澳大利亚军编入自己的装甲部队中使用。
M14/41和M15/42问世后也大多装备给在北非的意军。但意军在北非战场是连吃败仗,3个装甲师几乎被完全消灭,在突尼斯战役结束时,派往北非作战的这些坦克已基本损失掉。后在盟军进攻意大利时,意大利的M系列中型坦克的表演就基本结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