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毫米火炮

综述:

二战前后的日军炮兵部队装备有多种75毫米火炮,这些火炮基于重量、射程与运输方式的不同,日军分别称之为山炮或野炮,实质它们都属于榴弹炮。这些75毫米火炮因为轻便,携带方便,且具有一定射程和火力,在中国抗日战场、东南亚战场和太平洋战场上都可见到其身影,是日军重要的战场火力支援武器。

注:日军对轻型地面火炮的定义是:口径75~105毫米的驮载榴弹炮定义为山炮;口径75~105毫米,射程低于15公里,重量小于8吨的轻型榴弹炮定义为野炮。

系列型号

明治41式75毫米山炮

基本技术数据:

口径:75毫米;

炮管长:1300毫米;

炮重:540公斤;

炮口初速:360米/秒;

最大射程:6300米;

弹种:爆破弹(5.71公斤)、杀伤榴弹、纵火弹、化学弹。

服役时间:1908年~1945年。

注:明治41式75毫米山炮重量轻,机动性较好,能适用于各种地形作战,在战场上除了作火力压制外,在城市巷战中可作平射炮用,直接攻击对方火力点。该炮一般配备日军精锐野战部队的大队或野战师团的联队(每个大队或联队配备4门),是日军装备较多的一种火炮。

94式75毫米山炮

基本技术数据:

口径:75毫米;

炮管长:1560毫米;

炮重:536公斤;

炮口初速:392米/秒;

最大射程:8300米;

弹种:爆破弹(6.34公斤)、杀伤榴弹、纵火弹、化学弹。

服役时间:1935年~1945年。

注:94式75毫米山炮也是一种轻型火炮,分拆驮运方便,在日军75毫米山炮中射程最远,可用于中程火力压制,其火炮整体性能较好,十分适合于复杂地形的作战使用。该炮主要装备野战师、旅团的山炮分队和独立的炮兵联队。

90式75毫米野炮

基本技术数据:

口径:75毫米;

炮管长:2883毫米;

炮管倍径:38.4倍;

炮重:1600公斤;

高低射角:-8度~+43.0度;

炮口初速:683米/秒;

最大射程:13890米;

弹种:榴弹(6.56公斤)、纵火弹、化学弹。

服役时间:1932年~1945年。

注:90式75毫米野炮是一种野战炮,虽然射程远远大于山炮,但由于该火炮重量大,战场上转移不便,炮弹威力也只是与山炮差不多,因此并不受日军步兵部队的欢迎。在太平洋战争后期,日军常将该炮作战车炮使用,在与美军的M4坦克对抗中也取得了一定战绩。

明治38式75毫米野炮

基本技术数据:

口径:75毫米;

炮管长:2325毫米;

炮管倍径:31倍;

炮重:947公斤;

高低射角:-8度~+16.5度;

炮口初速:510米/秒;

最大射程:8350米;

弹种:榴弹(6.41公斤)、纵火弹、化学弹。

服役时间:1905年~1945年。

注:明治38式75毫米野炮是日军装备数量最多的一种野战炮,虽然该炮已很老旧,但它射击精度较高,且具有较远的射程,因此到了二战期间仍属于总体性能较好的一种火炮。由于该炮生产成本低,在太平洋战争期间,战争资源贫乏的日本持续加大生产量,使日军各部队得以大量装备。

95式75毫米野炮

基本技术数据:

口径:75毫米;

炮管长:2325毫米;

炮管倍径:31倍;

炮重:1108公斤;

高低射角:-8度~+16.5度;

炮口初速:520米/秒;

最大射程:10700米;

弹种:榴弹(6.56公斤)、纵火弹、化学弹。

服役时间:1936年~1945年。

注:95式75毫米野炮射程较远,炮管寿命较长,在战场上有较强的持续作战能力。该炮主要装备日军野战部队师、旅团的炮兵单位,但由于该炮重量相比同口径的其他型号火炮重,因此其战场机动性能相对较差一些。

中国战场上的日军75毫米火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