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在1942年开始研制重型坦克,最早型号为T1E2,经过多个T型号试验坦克的改进,1945年1月将20辆试验坦克T26E3运往欧洲战场,在2月的实战中表现令美军感到满意,于是3月开始量产并重新定型为M26,取名“潘兴”(美国一战中的一位将军名);至1945年底,M26“潘兴”重型坦克一共生产了2000多辆(其中900多辆为二战结束后生产),但最后只有300多辆分配到战场上的美军装甲部队,其中仅有20辆参加过实战(M26“潘兴”重型坦克真正发挥作用是在朝鲜战场上)。
该坦克装备了穿透力强的90mmM3火炮(可在1000米距离击穿147mm装甲),其车体为焊接结构,炮塔和车体前、后部份为铸件;防护装甲除车体下部较薄外(19mm)其它部分厚度为51-120mm;动力采用了福特公司V形8缸大功率汽油机,可靠性和机动性都超过当时其它参战国的重型坦克。
坦克参数:
车长:8.65m,车宽:3.51m,车高:2,78m,车重:41.9t,发动机功率:300匹马力,最高车速:40km/h,最大行程:161km;乘员:5人;武器配备:一门90mmM3火炮,2挺7.62mm口径机枪,一挺12.7mm口径高射机枪。
M26“潘兴”重型坦克量产后,有300多辆装备给欧洲战场上的美军第3和第11装甲师,但此时二战已快结束,美军已攻入德国,战事不多,所以只有大约20辆M26与德军的“豹”式和“虎”坦克交过手,互有胜负。在1942年2月,隶属美军第3装甲师第33装甲团F连的一辆M26在途经德国城镇埃尔斯多夫时,被一辆德军虎式坦克伏击,M26坦克被3发穿甲弹击中,致使坦克乘员全部死亡。但该团E连的40号车组在接着的战斗中,同样用穿甲弹击毁了德军一辆虎式坦克和2辆4号坦克,杀死了德军坦克乘员,为战友报了仇。在1945年3月,同是第33坦克团,先后有2辆M26被德军反坦克火炮击毁。后在进攻科隆的战斗中,第3装甲师第32装甲团E连的M26坦克在科隆大教堂前击毁了一辆防守的豹式坦克,此后也有一些零星的交火,直到二战欧洲战事结束。M26在亚洲战场基本没有发挥作用,后随美军进驻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