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2轻型坦克是美国在二战前开始研发,一直到1941年3月停产,M2轻型坦克系列分别有M2A1、M2A2、M2A3和M2A4等型号,从战前到二战初期,一共生产了700辆;M2A1有一个装备了1 挺12.7mm机枪的炮塔,在1935年只生产了10辆,由于只是样车,所以未见流传照片; M2A3在1938年只生产了72辆,它只是将坦克底盘提高和将装甲加厚;结构、武器装备与M2A2都完全相同,所以一般也不会将M2A3作另外介绍。M2轻型坦克大部分都只在美国本土作美军训练用,只有少数M2A4曾参加过太平洋作战。M2中型坦克则完全是在M2轻型坦克的基础上研发,有M2(中型)和M2A1(中型)等型号,但此类坦克生产数量不多,基本上只作训练用,也未参加在海外作战行动,故无战场上的表现。
M3轻型坦克是盟军在二战期间应用最广泛的坦克,它以美国南北战争时期的名将“斯图亚特”命名(英军还称它为Honey,即“甜心”或“宝贝”),主要用于执行侦察、警戒和快速机动作战等任务。 1940年7月,M3通过了测试定型,后继续进行性能提升,先后生产了M3A1、M3A2和 M3A3等型号,至1943年10月停产止,多种型号一共生产了1万多辆,除了美军使用外,还大量提供给英国、法国等盟国,也通过“租借法案”提供给苏联,也提供给中国的缅印军使用,甚至还提供给了南斯拉夫铁托的游击队。直到战后,仍有众多国家的军队在使用。
M5是M3轻型坦克的后续车型,也是一种轻型坦克,也称“斯图亚特Ⅵ型”,由于M5是从M3发展而来,且性能相近,一些资料则将这两种型号统一称为“M3/M5,斯图亚特”。M5系列坦克有“M5”和“M5A1”二种型号,其中M5轻型坦克在1942年3月开始生产,但M5轻型坦克未曾正式装备给美军部队,后经过标准化改造与性能提升,定型为M5A1,1943年,M5A1正式装备美军,并援助给英国等盟军部队,由于M5A1轻型坦克具有灵活与较好的机动性,因此被英军大量接收;但苏军则认为M5与M3性能并无多大差别,而M3又无法对抗德军坦克,因此拒绝了接受M5。
1942年,通过实战证明,M3/M5轻型坦克的37mm火炮的火力实在太弱,美军迫切要求在坦克换装更大口径的火炮,但M3A3和M5A1炮塔都太小,无法进行改装,于是美国就重新研制了一种新型号的坦克,装上76mm火炮,1943年正式定名为M24,并以号称美军装甲兵之父霞飞将军名字命名,以取代M3/M5轻型坦克。
二战前,美国就已经开始研发中型坦克,最初是在M2轻型坦克基础上研发出M2中型坦克,二战爆发后,德军坦克的战力和战术使美军发现该型坦克已远远落后实战要求,在生产了110 多辆后即停止了M2中型坦克的生产。在对M2中型坦克的装甲和火力进行了提升改造后,美军在1940年底正式对M3中型坦克定型,分别为美式的M3“李”中型坦克和英式的M3“格兰特”中型坦克;M3中型坦克在1941年开始量产,其系列型号有M3、M3A1、M3A2、M3A3、M3A4和M3A5,二战期间一共生产了6000多辆。
1940年,美国在M3中型坦克的基础上开始研制M4中型坦克,它沿用了M3中型坦克的底盘、悬挂装置、传动装置和发动机等部件,对M3火力不足、装甲薄弱和炮塔转速太慢等缺陷作了提升和改进,于1941年9月定型并量产。此后,一共有十多家制造厂生产M4各型坦克,二战期间共生产了49234辆,并装备给各国盟军,由此M4中型坦克身影遍布二战各个战场。M4中型坦克一共有M4、M4A1、M4A2、M4A3、M4A4、M4A6等多种型号(M4A5为加拿大生产的“公羊”Ram Ⅱ型坦克),英军将M4中型坦克以“谢尔曼”命名(“谢尔曼”是美国南北战争中的一位北军将领名字),并以坦克火炮的类型给M4分为:“谢尔曼”-75mm口径炮,“谢尔曼”A-76mm口径炮,“谢尔曼”B-105mm口径炮,“谢尔曼”C-可发射17磅重弹药的炮。
美国在1942年开始研制重型坦克,最早型号为T1E2,经过多个T型号试验坦克的改进,1945年1月将20辆试验坦克T26E3运往欧洲战场,在2月的实战中表现令美军感到满意,于是3月开始量产并重新定型为M26,取名“潘兴”(美国一战中的一位将军名);至1945年底,M26“潘兴”重型坦克一共生产了2000多辆(其中900多辆为二战结束后生产),但最后只有300多辆分配到战场上的美军装甲部队,其中仅有20辆参加过实战(M26“潘兴”重型坦克真正发挥作用是在朝鲜战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