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3轻型坦克是盟军在二战期间应用最广泛的坦克,它以美国南北战争时期的名将“斯图亚特”命名(英军还称它为Honey,即“甜心”或“宝贝”),主要用于执行侦察、警戒和快速机动作战等任务。 1940年7月,M3通过了测试定型,后继续进行性能提升,先后生产了M3A1、M3A2和 M3A3等型号,至1943年10月停产止,多种型号一共生产了1万多辆,除了美军使用外,还大量提供给英国、法国等盟国,也通过“租借法案”提供给苏联,也提供给中国的缅印军使用,甚至还提供给了南斯拉夫铁托的游击队。直到战后,仍有众多国家的军队在使用。
M3轻型坦克是在M2A4的基础上进行改进的,1940年7月定型;该坦克改进了炮塔,使之具备一定的避弹能力,同时加强了装甲防护,并将悬挂装置的后随轮降低至地面,增大了履带与地面的接触,使坦克更具稳定性,该坦克与M2A4的火力基本相同,装备有一门37mmM5火炮和5挺口径为7.62的M1919A4机枪(1挺与主炮并列,一挺在付驾驶座前方,2挺安装在车体两侧的机枪座内,一挺在炮塔顶端)。该坦克的炮塔顶部还有1个小指挥塔,车体过高,且炮塔为铆接的七边形,有过多棱角,因此很容易被敌方炮弹击中。
坦克参数(仅供参考):
车长约4.5m ,车宽约2.2m, 车高约2.6m, 车重约13t, 乘员4人;装甲厚度:10-44mm; 发动机功率:250匹马力,车速:58km/h,最大行程约120km; 武器装备:1门37mm火炮,5挺机枪。
M3轻型坦克在1941年4月正式量产,至1942年8月共生产了5800多辆。
1941年8月,M3坦克又作了改进,定型为M3A1,该型坦克的炮塔装上了自动旋转装置,将七边形改为圆形,并将铆接改为焊接,从而避免了坦克被击中后铆钉飞出伤人;同时将M3炮塔上方的小指挥塔取消,减低了坦克的高度;该型坦克装上了稳定主炮射击用的陀螺稳定器,辅助武器则取消了两侧的2挺机枪,只保留一挺并列机枪,1挺前置机枪和1挺高射机枪,其它坦克参数与M3基本相同。
M3A1在1942年6月投产后共生产了4600多辆。
M3A3是M3系列轻型坦克的最后一个生产型号,它在1943年初投入生产,使用了全焊接的车体,前装甲改为倾斜设计,炮塔也有了一些改变,并加装了已改良的无线电电台,但武器配备与M3A1基本相同;M3A3坦克车重比M3A1重2吨(约16t)。
M3A3轻型坦克生产至1943年7月,共生产了3400多辆,后逐步被M5替代。
二战期间,美军装备的M3轻型坦克第一次实战是在菲律宾的巴丹半岛, 后又参加入太平洋的夺岛战斗,在亚洲战场,面对薄弱的日军装甲,M3轻型坦克还是发挥了一定作用的,但对攻击日军地堡,M3坦克的37mm火炮却有些勉为其难,经常要开到地堡近前向地堡直射才能将火力点摧毁;后来,更是难以面对日军的47mm反坦克炮。1942年底,美军M3轻型坦克在北非战场与德军坦克对抗,根本就不是德军Ⅳ号坦克的对手,由此使美军深刻认识到要用更具威力的坦克替代M3轻型坦克的紧迫性。
在二战中,最早在实战中使用M3(斯图亚特)轻型坦克的是在1941年11月北非战场上的英军,面对德军的坦克,M3轻型坦克无论是火力还是装甲,都远远落后对手,战损严重,表现实在令人失望,但由于M3(斯图亚特)轻型坦克机械可靠性高,且有较高的车速,因此在1942年英军接收了美制的M4中型坦克后,就将M3(斯图亚特)轻型坦克撒出正面战场,改作侦察、巡逻和警戒用。
作为租借法案的主要受援国苏联,苏军也得到不少M3轻型坦克,相对当时苏军装备的T60等轻型坦克,M3轻型坦克性能会更好些,但面对德军坦克,M3轻型坦克仍显脆弱。
在二战后期,法国戴高乐军队、南斯拉夫铁托游击队和中国印缅军也装备了M3轻型坦克;1943年中国印缅军用美制的M3A3坦克成立了战车第一营,在1944年3月的缅甸瓦鲁班战役中成功地突袭并摧毁了日军第18师团的师部,取得了辉煌的战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