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前,美国就已经开始研发中型坦克,最初是在M2轻型坦克基础上研发出M2中型坦克,二战爆发后,德军坦克的战力和战术使美军发现该型坦克已远远落后实战要求,在生产了110 多辆后即停止了M2中型坦克的生产。在对M2中型坦克的装甲和火力进行了提升改造后,美军在1940年底正式对M3中型坦克定型,分别为美式的M3“李”中型坦克和英式的M3“格兰特”中型坦克 (“李”和“格兰特”分别是美国南北战争的南军将军“罗伯特.李”和北军将军“尤利塞斯.S.格兰特”);M3中型坦克在1941年开始量产,其系列型号有M3、M3A1、M3A2、M3A3、M3A4和M3A5,二战期间一共生产了6000多辆。
M3的车体较高,有二层错开的炮塔,最上层还突出一个机枪炮塔,造成三层武器的结构。
坦克参数:
车长:5.64m, 车宽:2.72m, 车高:3.15m, 车重:27.0t;乘员6-7人。
发动机功率:400匹马力,车速:42km/h, 最大行程:193km。
装甲厚度:12-50mm,武器配备:1门75mm 口径M2或M3火炮(安装在车体右侧的大炮塔中),1门37mm 口径M6akg M7火炮(安装在上层炮塔中),4挺7.62mm机枪(一挺在顶层机枪塔,一挺与37炮同轴,其余二挺在车体前部)。
1942年4月至1942年12月,一共生产了6258辆M3中型坦克,分别装备了美国、英国、苏联和澳大利等国军队,投入二战欧亚战场上作战。
整车性能与M3基本相同。但车体上半部改为整体浇铸,下半部仍为铆接;后期生产取消了侧门和车体底部的逃生口。该型车在1942年2月至8月一共生产了300辆。
此型坦克改为焊接车体与铸造炮塔,避免了车体被击破时散开铆钉的二次伤害。车体焊接也使制造工艺与成本下降,方便大量生产。但由于发动机供应受限,该型车在1942年1-3月间生产了12辆后即停产。
采用焊接车体与铸造炮塔,车体侧门为焊接(与M3其它型号相异处) ;发动机改用一对通用柴油机,车重28t。该型车在1942年3-12月间生产了322辆。
采用铆接车体与铸造炮塔,取消了侧门;发动机改用一台370匹马力克莱斯勒的多缸柴油机,车重增加至28.57t,,车体也因为发动机体积增大而加长了约0.3m,同时履带也相应加长。该型车在1942年6-8月间生产了109辆。
与M3A3结构完全相同,但车体采用铆接(车体侧门仍为焊接,后期取消了侧门)。该型车在1942年1-11月间生产了591辆。
M3中型坦克首次参战是在1942年5月的非洲沙漠贾扎拉防线,英军第4装甲旅装备的M3中型坦克与德军3号与4号坦克相遇,当时,英军19辆M3中型坦克在小山岗上用75mm火炮对准1000英尺距离的德军坦克开火,给予了德军坦克重创,但在德军的猛烈反击下,英军的M3最后只有5辆得以幸存。
而在1942年的11月,美军的M3中型坦克也在北非首次参战,那是盟军在“火炬行动”登陆北非后,美军第1装甲师第13装甲团的M3坦克营下属部队在掩护英军一步兵团挺进时与德军相遇,受到德军阵地伪装的反坦克炮的攻击,行驶在最前面的4辆M3中型坦克立即被击毁;在同年12月,装备M3中型坦克的美军第2营与德军进行了一场激烈的战斗,再次遭受损失,全营幸存的M3坦克只有22辆。后在1943年12月,M3中型坦克成功伏击了5辆追击的德军坦克,掩护了美军的撒退。
苏军在1942年接收了1386辆M3中型坦克,该坦克在苏军型号为M3S,(“S”代表中型坦克),当时这批坦克被分配到苏联各方面军下属的独立坦克旅和坦克营,其中南方方面军第114坦克旅的M3S中型坦克参加了与德军的首次战斗,但由于该型坦克车体过高,很容易受到德军炮火的攻击,而被击中后其汽油机的汽油会立刻起火燃烧,坦克内的7名乘员经常无法逃生,故被苏军称之为“七兄弟棺材”。但在当时的战场上,M3中型坦克仍是一种性能较好的步兵支援坦克,直到1943年,苏联中央方面军第48军仍有85辆M3S参加了库尔斯克战役。
北非战役后,在地中海和欧洲战场,M4“谢尔曼”中型坦克已基本完全替代了M3中型坦克,但1943年底美军仍有一些M3中型坦克参加了太平洋夺岛战斗。而英军直到1944年,也有大量的M3中型坦克在缅甸参加了对日作战。
德军也曾用在哈尔科夫战役和北非缴获的M3中型坦克装备东线部队,型号为“Pzkpfw M3 747(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