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IS-3型76mm加农炮
ZIS-3型76mm加农炮

ZIS-3型76.2毫米加农炮是二战苏军一种极为出名的火炮,它是在ZIS-2型57mm反坦克炮的炮架上换装76mm长炮管,并加装了炮口制退器,垂直半自动锲型锁、液压驻退机和复位机等,从而成为一种新的威力更大的火炮。ZIS-3型76毫米加农炮在1941年底正式量产,1942年大量装备苏军炮兵部队,因此又称为“1942式76mm加农炮”。由于它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廉、易于生产,二战期间,该型炮产量高达十万门以上。ZIS-3型76毫米加农炮可以用作反坦克,使用含钨穿甲弹可在600米距离对德军虎式坦克造成较大威胁,同时该炮也可用作火力支援和攻击坚固掩体。该型炮重量轻,便于机动,是苏军步兵师、团级必配的火炮。由于ZIS-3型76毫米加农炮射速很高,炮弹出膛后,几乎听不到飞驰过程的啸叫声,总是在听到发射时“咻”的一声之后,紧接着就听到命中目标的“碰”的一声,如果第一发没能命中,第二发、第三发随即接踵而至,因此德国士兵习惯地叫它“咻碰炮”,而这种声音也几乎成了二战时德国士兵的梦魇。

苏军76mm步兵炮
苏军76mm步兵炮

二战期间,苏军装备的步兵炮有1927式和1943式两种,其中1927式76毫米步兵炮是二战前定型生产的老式火炮,但由于其轻便性适合苏军步兵在战场一线作步兵火力支援使用,因此二战后仍有生产,到1943年才正式停产,期间一共生产了16000多门,直到二战后期仍有不少在使用。而1943式76毫米步兵炮是在1927式上进行了改进,其外形与性能与1927式相差不大,但火炮的橡胶轮子小了,整炮重量也轻了,更有利于转移和机动;该型炮到1945年二战结束时共生产了5000多门。76毫米步兵炮主要装备给苏军步兵团以下单位,作为苏军步兵在近战中的一种重武器。

苏军122mm榴弹炮
苏军122mm榴弹炮

122毫米榴弹炮是苏军在二战期间使用最多的中型火炮之一,其型号以年份区分有1910/30式、1931式、1931/37式和1938式等4种。1910式122毫米榴弹炮是苏军在一战中使用广泛的中型火炮,后有近6000门在1930年作了改进,称为1910/30式,被苏军在二战初期使用,但在苏联卫国战争初期因被德军大量缴获,战争中后期已基本不见其踪影。1931式122毫米榴弹炮是苏联在30年代初生产,又称“A-19”榴弹炮,生产有近3000门,该炮有较强的反坦克能力,是苏军在二战初、中期对抗德军重型坦克的主要武器。1931/37式122毫米榴弹炮是在1937年进入苏军中服役,它用1931式122毫米榴弹炮的炮管和1937式152毫米榴弹炮炮架结合而成,是苏军炮兵部队的一种主力火炮,在整个二战期间的各战场上都可见其战斗身影。1938式(M-30型)122毫米榴弹炮是苏军一种性能优秀的火炮,它可在1千米距离击穿140毫米厚的均质装甲钢板,该炮炮身坚固耐用,并能大量制造,生产一直到战后1955年,共生产有19000多门。该型炮是苏军炮兵在二战中、后期的主要火炮装备,特别是在进攻德国本土的战争中发挥了很大作用。

苏军152mm榴弹炮
苏军152mm榴弹炮

二战期间,苏军炮兵中装备的152毫米系列火炮型号较多,其中早期研制的1909/30式152毫米榴弹炮由于性能落后,所以只在部队中作为训练器材使用或者少量装备二线作战部队。1930年,苏军将法国早期为俄军设计的152毫米野战榴弹炮进行改进,称为1910/30式,在1941年时苏军炮兵部队仍有使用此型火炮。其后苏军开发了1937式(又称“ML-20”型)152毫米加榴炮,该炮采用了122毫米榴弹炮的炮架,重量较轻,能够发射各种类型的炮弹,1937式一共生产了6884门,是二战苏军一种主力重火炮,一直伴随苏军战斗到二战结束。接着苏军还开发了1938式,但由于1938式152毫米榴弹炮在射程与机动性能上远不及1937式,因此并不受苏军欢迎,其生产量仅有1500余门,在苏德战争初期,此型炮多被苏军遗弃。到了1943年,苏军又研制了1943式(又称“D-1”型)152毫米榴弹炮,该炮1944年开始量产并装备军、师属炮兵旅、团,该炮虽生产数量不多,但在苏军二战后期的战斗中,仍发挥了重要作用。

苏军重炮
苏军重炮

二战中,苏军装备的重型火炮有1931式203毫米榴弹炮、1939式230毫米加农炮、1939式280毫米榴弹炮和1939式305毫米榴弹炮等几种。1931式203毫米榴弹炮(B-4型)虽是二战前生产的重炮,但经过多次改进,成为二战中苏军极具攻坚威力的重炮,该型炮一共生产了870多门,在苏军重炮部队中服役到二战结束,德军称之为“斯大林之锤”,可见对其火力的畏惧。1939式210毫米加农炮(BR-17型)是在1939年装备苏军,该炮采用了和B-4同样的炮架和履带,亦具有强大的火力,但在二战初期就被德军缴获了70多门。1939式280毫米榴弹炮(有资料称为重型迫击炮)也是1939年加入苏军的其中一种威力巨大的重炮,但因其生产数量不多,在二战中的战绩远不如B-4型203毫米重炮。1939式305毫米榴弹炮(BR-18型)是苏军在二战中最具镇慑力的巨炮,其炮弹重达330公斤,能在1000米距离以60度角穿透2米多厚的混凝土工事,但由于其十分笨重,进入战斗状态需时很长,因此只在1944年列宁格勒反击战中便用过。

苏军反坦克炮
苏军反坦克炮

二战期间,苏军专用的反坦克炮口径主要有M1930式37毫米、M1937式45毫米、ZIS-2型57毫米和M1944式100毫米等4种。M1930式37毫米口径反坦克炮是二战前仿制德军Pak 36型37毫米反坦克炮所生产,是苏军最早装备的第一种反坦克炮,但其威力不强,只有少量继续服役至二战中期。M1937式45毫米口径反坦克炮是在M1930式37毫米炮的基础上研制,该型炮量产于1937年,二战中共生产了近万门。45毫米反坦克炮在二战开始后大量装备给苏军一线部队,成为二战中苏军的第一代反坦克炮。二战中,该型炮是苏军一线团级部队装备的反坦克火炮,能在300米距离内击穿德军的三号或四号坦克装甲,该炮1942年经过改进,破甲威力有所加强,但仍无法正面对抗德军的重型坦克;该炮在战斗中也常作步兵支援火力用,能有效地对付装甲车辆与步兵;特别是其较轻巧,能迅速转移与运输,因此 在城市作战中有较大优势,一直跟随苏军战斗到二战结束。ZIS-2型57毫米反坦克炮是在1943年开始定型生产,二战期间共生产了9700多门。该炮有较强的破甲威力,能在1000米距离内击穿豹式坦克和虎式坦克的正面装甲,是二战中后期苏军对抗德军重型坦克的其中一种主力反坦克装备。M1944式100毫米反坦克炮是在二战后期用100毫米海军舰炮所改造,但此时已近二战结束,因此产量并不多,在1945年1月只有185门装备到苏军部队中,在二战战场上难见其身影。

苏军高射炮
苏军高射炮

二战期间,苏军装备的高射炮有1940式(72-K)25毫米高射炮、 1939式(61-K)37毫米高射炮、1934式(21-K)45毫米高射炮和1939式(52-K)85毫米高射炮等多个型号。1940式(72-K)25毫米高射炮研制于1939年,虽然弹道性能较先进,但因口径较小,多用于步兵团的防空,生产数量为4800多门。1934式(21-K)45毫米高射炮则是用M1932(19-K)反坦克炮改装,专为海军使用,生产数量只有2000多门。1939式(61-K)37毫米高射炮则是苏军二战中主要的轻型防空炮,也是苏军应用广泛的一种武器,它通常用来对付德军的俯冲轰炸机和低空飞行的运输机、轰炸机、侦察机等,同时也大量用于地面作战,对付德军的轻型坦克与装甲车,在东线的各个战场上到处都可见到其身影。二战期间,该型高射炮一共生产了近2万门。1939式(52-K)85毫米高射炮是苏军在二战中的重型防空炮,二战前就装备苏军,主要用来对付飞行在中高海拔高度的飞机,也可作为有效的反坦克武器对抗德国中、重型坦克,由于该炮口径大,且有优良的内外弹道性能,因此到二战结束后仍在服役。

苏军迫击炮
苏军迫击炮

苏军在二战中装备的迫击炮口径包括:50毫米(连属)、82毫米(营属)、107毫米(营属)、120毫米(团属)和160毫米(旅属)等多种型号。这些迫击炮被大量装备在苏军各级部队中,是苏军步兵部队必配的武器装备;苏军的中小口径的迫击炮由前沿作战的步兵连、营掌握,主要为步兵提供火力支援;而大口径的迫击炮会由步兵团、旅级使用,具备榴弹炮的作战功能,能对坦克装甲车辆、坚固工事进行打击,亦能在大规模进攻前实施摧毁性的密集炮火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