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76是苏军在二战中期生产的一种自行突击炮车,它以T-76轻型坦克底盘为基础,对其底盘进行了加长和增加了负重轮,在固定式炮塔上安装了一门ZiS-3Sh型76.2mm火炮,在1942年底定型为SU-76,在1943年1月开始量产并装备部队,但由于其动力系统的故障,在生产了350辆后于1943年3月停产,同年5月改进后恢复生产,并改型为SU-76M,一直生产至1945年6月,总产量为14292辆。SU-76自行突击炮车车体较低,目标较小;其机动性较强,能适应雪地、沼泽及较差的路况,战场上常用作步兵进攻的火力支援,并担负摧毁敌方碉堡和坚固防御工事等任务,在战争后期对城市的进攻中,凭着较小体型和较灵活的机动性,在巷战中发挥了不少作用。但由于其炮塔上方的开放性结构,因此也经常被敌方的手榴弹抛入炮塔造成炮班乘员的阵亡。
二战开始后,为了反击入侵的德军,苏军急需重火力的支援,于是在1943年初,苏军利用KV-1S重型坦克底盘,安装上ML-20型152mm榴弹炮,改造为SU-152自行榴弹炮车,并马上投入了量产,只是到了1943年底,由于KV坦克停止生产,造成炮车底盘缺乏,致使SU-152自行榴弹炮车也停止了生产,此期间SU-152自行榴弹炮车一共生产了710辆。由于ML-20型152mm榴弹炮可发射穿甲弹、高爆弹及反坦克高爆弹等多种弹药,因此SU-152自行榴弹炮车不但可作远程火力支援,也能攻击敌方的装甲目标,在库尔斯克会战首次参战,该炮车便有击毁德军“豹”式和”虎”式重型坦克的纪录;但SU-152自行榴弹炮车由于装甲不强,同时由于152榴弹炮弹过重造成炮弹射速较低,因此在与德军重型坦克的正面对抗中还是处于下风。后来很快就被更先进的ISU-152和ISU-122突击炮车所替代。
ISU-122型自行炮车是在ISU-152自行突击炮车的基础上研制的,1943年,苏军将ISU-152自行突击炮车上的ML-20型152mm火炮更换为A-19型122mm火炮,定型为ISU-122。1943年底,ISU-122型自行炮车正式列装苏军部队,1944年进行了提升改造,火炮更换为火力更强大的D-25S型(122mm),换装了防护力更强的火炮防盾,还扩大了乘员舱,称为ISU-122-2型。ISU-122型自行炮车反坦克能力比ISU-152更强,其火炮可以在1000米距离外击穿160m的装甲,是一款深受苏军欢迎的自行炮车。该炮车从1943年开始量产,至1952年停止生产,总产量约7200辆。
ISU-152自行突击炮车是二战中期苏军在IS重型坦克基础上研制改进的一种重型突击炮车,它使用了新型的IS重型坦克底盘,安装了与SU-152自行炮车相同的152mm ML-20S型榴弹炮,于1943年夏天正式生产并装备给苏军自行重炮团。相比SU-152自行榴弹炮车,ISU-152自行突击炮车有更厚的装甲防护,并加装了一个重型双层防盾,火炮与SU-152一样,虽然射速较低,但仍可在任意距离上摧毁德军的“虎”式坦克。ISU-152及其系列型号的自行突击炮车,从1943年至战后的1959年,一共生产了4630多辆。
BM-13型自行火箭炮车是二战苏军的一种强大的火力装备,它在1939年研制定型,在苏德战争开始后正式列装苏军部队;BM-13自行火箭炮车于1941年7月第一次参加作战,由于其火力凶猛,虽然命中准确度低,但火力覆盖面大,因此具有对密集德军进行大面积的打击,摧毁敌方防御工事和对敌方火力进行强力压制的能力,很受苏军的喜爱,在战争中为苏军的胜利发挥了极大的作用。苏军战士根据其出厂标记“K”将BM-13自行火箭炮车昵称为“喀秋莎”,从而也产生了一支著名的苏联歌曲“喀秋莎”。由于BM-13发射时火箭弹会发出一种独特而又震摄人心的声音,德军又称之为“斯大林管风琴”。BM-13自行火箭炮车构造简单,制造成本很低,易于生产,1941年至1944年共生产了近7000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