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13型自行火箭炮车是二战苏军的一种强大的火力装备,它在1939年研制定型,在苏德战争开始后正式列装苏军部队;BM-13自行火箭炮车于1941年7月第一次参加作战,由于其火力凶猛,虽然命中准确度低,但火力覆盖面大,因此具有对密集德军进行大面积的打击,摧毁敌方防御工事和对敌方火力进行强力压制的能力,很受苏军的喜爱,在战争中为苏军的胜利发挥了极大的作用。苏军战士根据其出厂标记“K”将BM-13自行火箭炮车昵称为“喀秋莎”,从而也产生了一支著名的苏联歌曲“喀秋莎”。由于BM-13发射时火箭弹会发出一种独特而又震摄人心的声音,德军又称之为“斯大林管风琴”。
BM-13自行火箭炮车构造简单,制造成本很低,易于生产,1941年至1944年共生产了近7000辆。
BM-13型自行火箭炮有8条滑轨,每条滑轨上下各悬挂着一枚132mm口径的火箭弹,一共16枚,在发射装置的控制下可进行单发,连发与齐发。
BM-13型自行火箭炮车可分为火箭发射器和承载车两个结构主体,火箭发射器为BM-13型;而承载车则会使用不同卡车底盘。
BM-13型火箭发射器(弹)技术数据如下 :
火箭弹型号:M-13;口径:132mm,火箭弹重量:42.5kg,火箭弹长:1.42m;有效射程:8500m。
完成全部火箭弹的装填时间为5~10分钟,一次齐射只需7~10秒。
其中使用苏制ZIL-151型卡车为底盘的火箭炮车技术数据如下:
炮车长:5.25米,宽:2.3米,高:3.2米,重:5.73吨;
最高车速为50千米/小时,最大行程为180千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