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37/T-38/T-40轻型两栖侦察坦克

综述:

T-37A、T-38和T-40都同属侦察坦克,为了能穿越雪地、泥泞与沼泽,并能渡过河流深入前线和敌后执行侦察任务,此类坦克不但加强了机动性和耐用性,更是加装泅水动力装置(螺旋浆和尾舵)和加装了浮力装置,并造成水密性,成为一种轻型的两栖坦克。

T-37是受英国的VCL水陆两栖坦克的启发,从1931年开始研制,T-38是在T-37基础上进行改造而成,而T-40则是T-37A与T-38的替代品。基于只作侦察用的想法,这类坦克的装甲与火力都薄弱,因此其作战价值大受影响,尽管后来的T-40加厚了装甲(此时已不能作两栖坦克用),但在苏联卫国战争初期,这些坦克在正面战斗中损失是极大的。

系列型号

T-37A轻型两栖侦察坦克四视图
1939年5月,在Nomohar地区,苏军第11坦克旅侦察营的一辆T-37A两栖坦克。
1941年7-8月,东线苏联战场,苏军一辆不明单位的T-37A两栖坦克。
T-37A轻型两栖侦察坦克

相对早期的坦克,T-37A坦克采用了改进的弹簧圈悬挂装置,单推进器履带和驾驶系统,车体进行了加固,履带钢板护挡包装了轻木浮桥以增加浮力,1935年车体将原铆接改作了整体焊接,终于解决了防水问题。

性能参数(仅供参考):

车长:3.75m,车宽:2.07m,车高:1.82m,车重:3.2t;乘员2人;

最高车速:35km/h;最大行程185km;

装甲厚度:10mm;

武器配备:一挺7.62mm机枪。

外形特点:
  1. 悬挂系统内有4个小口径负重轮,采用弹簧连接悬挂。
  2. 车体后尾部装有泅水用的螺旋浆和控制方向的尾舵。
  3. 炮塔安装车体右侧位置;只配备了一挺机枪。

T-37A两栖坦克在1933-1936年间,该型坦克共生产了约1200辆。

T-38轻型两栖侦察坦克四视图
1939年12月,芬兰地区,苏军第9集团军独立装甲营的一辆T-38两栖坦克。
1942年1月,东线苏联战场,苏军西方面军一辆不明单位的T-38水陆两栖坦克。
T-38轻型两栖侦察坦克

T-38坦克对T37A的车体进行了改进,使车身更矮,履带也加宽了,驾驶装置更容易操作,泅水的性能更提升了不少。

性能参数(仅供参考):

车长:3.76m,车宽1.95m,车高1.62m;车重:约3.3t;乘员2人;

最高车速:40km/h;最大行程170km;

装甲厚度:10mm;

武器配备:一挺7.62mm机枪。

外形特点:
  1. 悬挂系统与T-37基本相同。
  2. 车体后尾部装有泅水用的螺旋浆和控制方向的尾舵。
  3. 炮塔位置改在车体左侧,仍然只配备一挺机枪。

T-38两栖坦克从1937-1939年,该型坦克共生产了约1300辆。

T-40轻型两栖侦察坦克四视图
1942年1月,东线苏联战场,苏军西方面军一辆不明单位的T-40水陆两栖坦克。
1942年春季,东线苏联战场,苏军西方面军一辆不明单位的T-40水陆两栖坦克。
T-40轻型两栖侦察坦克

T-40坦克安装了内嵌式的车体浮箱,使坦克能渡过更宽、水流更急的河流。但后期的T-40坦克加装了防护装甲和一门20mm火炮后,由于重量的增加(接近T-38的2倍重量),致使其失去了两栖的功能。

性能参数(仅供参考):

车长:4.43m,车宽:2.50m,车高:2.12m;车重:约6t;乘员2人;

最高车速:45km/h; 最大行程350km;

装甲厚度:13mm;

武器配备:前期1挺12.7mm机枪和1挺7.62mm机枪;后期1门20mm火炮和1挺7.62mm机枪。

外形特点:
  1. 悬挂系统改用了4个大口径的负重轮。
  2. 车体两侧各装有一个箱式浮筒。
  3. 后期的炮塔改装了一门小口径火炮。

该型坦克在1939年12月开始生产,但生产数量不详,后来由于全力生产T-60,则两栖坦克的生产就被放弃了。

战场上的T-37/T-38/T-40轻型两栖侦察坦克

最初T-37和T-38在苏军的作战行动中,主要是担负坦克部队、机械化及炮兵部队的侦察任务,在1936年基辅军区的一次演习中,T-38坦克还被重型轰炸机空降到战线后方,获得了苏联第一批空降坦克之名;T-38和T-40都参加了1940年对芬兰的冬季战争和初期的卫国战争,然而由于装甲薄弱,连步兵的反坦克枪都能将它击穿,所以作战价值不大,但当时由于坦克的缺乏,而苏军指挥官双喜欢将其作常规坦克使用(特别是T-40加厚装甲和更换20mm炮后),结果在战斗中大量被击毁或被缴获,德军后来还将这些缴获的坦克作前线机场巡逻警卫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