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28/T-35多炮塔坦克

综述:

二战期间,苏联曾研制了二种多炮塔坦克,一种是T-28中型坦克,另一种是T-35重型坦克,两种坦克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它们都有一个外形与一般坦克不同的多个炮塔(这些炮塔并不都是用来安装火炮的);这些多炮塔坦克在1932年就开始研发,约在1933年开始服役,但由于生产数量不多,且本身存在不少技术上的问题,武器与防护能力也较弱,因此它们大多只参加了苏芬战争和初期的苏联卫国战争,很快就停止生产并退出部队。

系列型号

T-28中型坦克四视图
1941年秋季,苏联西部战线,苏军一辆不明单位的T-28中型坦克。
1942年冬季,苏联列宁格勒地区,苏军第51独立坦克营的一辆T-28中型坦克。
1944年6月,芬兰卡累利亚峽谷,苏军第91独立坦克团的一辆T-28中型坦克。
T-28中型坦克

T-28有3个炮塔,1933年8月装备苏军,在1933年至1940年生产期间对悬挂系统、火炮和装甲进行了4次改进。T-28有一个中央炮塔,初期装备一门45mmm火炮,后又改装为72.6mm火炮,最后又用26倍口径身管的L-10火炮替代了16.5倍口径身管的火炮;T-28的主炮塔下有两个小炮塔,各装备1挺76.2mm机枪;在后期生产的T-28坦克的主炮塔上,还多装了一挺高射机枪。T-28有较快的车速,但其多轮悬挂的履带装置却容易使坦克陷入泥泞中,此外动力与传动系统也存在不少问题,装甲也显薄弱,因此使其作战效能大打折扣。

性能参数(仅供参考):

车长:7.44m,车宽:2.86m,车高:2.86m,车重约32t;乘员6人;

最高车速:37KM/h,最大行程:220km;

装甲厚度:前装甲(前期)50mm,(后期)80mm;

武器配备:1门76.2mm火炮, 3 挺7.62mm机枪(含1 挺高射机枪)。

外形特点:
  1. 车体上(面向前方)有3个炮塔,大炮塔在上,二个小炮塔(机枪塔)在下。
  2. 悬挂系统两侧各有6对共12个小负重轮。
  3. 履带外侧加有装甲挡板。
T-35重型坦克
1941年6月,苏联地区,隶属苏军第8机械化军第34装甲师第68坦克团的一辆T-35重型坦克。
1941年11月,隶属莫斯科陆军军官学校机械化与机动化混成团的一辆T-35重型坦克。
T-35重型坦克

T-35重型坦克有5个炮塔,1个主炮塔,2个次级炮塔,2个机枪塔;这也是当时参战各国中唯一有5个炮塔的坦克。该坦克体积大,但装甲薄弱,且因动力不足,造成越障困难,机动性很差,在战场上生存能力极低;该坦克虽然火炮多,但射击准确率却很低,且构造复杂,造价亦高,因此一共只生产了大约60辆。

性能参数(仅供参考):

车长:9.7m,车宽:3.2m,车高:3.4m,车重约50t;乘员11人;

最高车速:30KM/h,最大行程:150km;

装甲厚度:前装甲30mm;

武器配备:1门76.2mm火炮,2门45mm火炮, 6挺7.62mm机枪,1 挺高射机枪。

外形特点:
  1. 有5个炮塔,前方最上层为主炮塔(装76.2mm火炮 ),前方主炮下层为2个小炮塔(各装一门45mm火炮和一挺机枪),主炮塔后方有2个小炮塔(各装一门45mm火炮和一挺机枪)。
  2. 悬挂系统两侧各有4对(共8个)小负重轮,有防护挡板。

战场上的T-28与T-35坦克

T-28中型坦克装备部队后参加了苏芬战争,初期在战场上的表现并不理想,苏军在战争开始时有两个T-28坦克旅(第10和第20重型装甲旅),主要用作支援步兵进攻,但在芬兰军的反坦克炮火攻击下,两个旅的T-28坦克都损失惨重,后期T-28将装甲增加至80mm,其余部分都增加至40mm, 加强了坦克的装甲防护,T-28在1940年突破芬兰军的曼纳海姆防线的进攻中起了重要作用。

T-35重型坦克则装备了苏军第5 独立重型坦克旅(后备部队),在战场上主要是用于支援该旅的T-28坦克作战用(有资料说T-35重型坦克也参加了苏芬战争)。

苏联卫国战争开始,T-28和T-35都投入了战斗,战损极大,到战争中期,已极少见到这些坦克的身影(到1944年还有少量T-28坦克)。T-35甚至在莫斯科保卫战中埋在工事中作固定炮台用,其余则编入苏联第8机械化军第34 坦克师的第67、68坦克团,后全部损失在乌克兰附近的的夏季战役中,其中很多是因机械故障而放弃,被德军完整缴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