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式坦克于1942年7月开始定型生产(此前已经过多年的研发),至1944年8月共生产了1300多辆,定名为Pz.Kpfw Ⅵ号”虎”式(虎Ⅰ)坦克。虎Ⅰ坦克有2种正式型号,分别为“E”型和“H”型。虎Ⅰ坦克是一种重型坦克,车身和车体上部采用一体式焊接;虎Ⅰ坦克的装甲防护十分强大,其车体正面装甲为100,炮塔正面装甲110mm,侧面和背面装甲也有80mm厚,敌方火炮几乎无法将其击穿。虎Ⅰ坦克装备了88mm Kwk36 L/56火炮和二挺MG34机枪,其88mm火炮(原是一种防空高射炮,在北非战役中转作反坦克炮用,战绩十分突出,受到希特勒的极度欣赏。其威力强大,敌方坦克基本上难以抵挡其一击。
考虑到坦克过重,不少桥梁会承受不了,故早期生产的虎式Ⅰ型坦克(近500辆)在车体后部装有一支排气管(见上图H型),坦克本身也作了水密防护,由此可在水下潜行,最大深度可达4m。但后期生产的坦克都取消了(见下图E型),以后虎式Ⅰ型坦克只能涉水2m。
注意:早期型的前灯是装在前车体上面(上图),而后期型则是把前灯安装在前车体的正面(下图)。
Ⅵ号”虎”式(虎Ⅰ)坦克在1942年7月开始生产,曾采用了各种命名,包括“Aust.H”、“Aust.E”等,但实际上并没有明确作出区分,由于在生产的过程中不断改进,很多资料都是以其改进的情况分初期型(1943年前生产)和后期型(也有资料分初、中、晚三期)。
以下为Ⅵ号 ”虎” 式(虎Ⅰ)E型坦克的数据:车长:8.45m, 车宽:3.7m, 车高:2.93m, 车重:57t; 乘员5人; 发动机650(700)匹马力,车速:38km/h, 最大行程:220km; 主要武器:一门88mm KwK36 L/56火炮,二挺7.92mm MG34机枪;装甲百度:100mm。
早期生产的虎式Ⅰ型大部分都分配给国防军的501、502和503重型装甲营;随着中、后期产量的增加,陆续又分配给了504-510等多个重装营。
外形特点:1.悬挂系统中负重轮是交迭式,外层是4个大直径的钢轮。2.炮塔装备的是88mm火炮,其炮身与Ⅴ号坦克的75mm坦克炮不相同。3. 炮塔属小型炮塔,外形较为低矮。
虎Ⅰ坦克从1942年8月首次出现在列宁格勒战场上,它就显示了其威力,四辆虎Ⅰ坦克受命增援被苏军24辆T-34坦克围攻的第96步兵师,在双方坦克对抗中,有12辆T-34坦克被虎Ⅰ坦克击毁,令苏军其余坦克撒走。以后无论是在东线或西线战场上,它都成为了德军装甲兵的中流砥柱。在虎Ⅰ坦克的乘员中,出现了不少王牌坦克手(其中最著名的是党卫军装甲部队的“魏特曼”)。虎Ⅰ坦克的弱点是机动性差,发动机损坏率较高,面部装甲也相对较弱,故此苏军和盟军坦克常常利用它的弱点,相遇时实行机动作战,绕到它的背后进行攻击。